物流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,一个载体。这是一个大规模、高增速、强壁垒的市场。“一体化供应链”的目的,在于为满足某一类型客户的需求而提供集成供应链管理服务,从设计、管理服务、运营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管理,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。
在物流行业,自快递这一细分市场在 2016 年前后经历上市潮之后,今年以来上市企业数量再次爆发,并且是多个细分领域打开上市潮。物流行业再次迎来密集的收获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上市的企业中,估值靠前的一类是类似满帮这样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货运平台,另外一类便是京东物流这样定位“一体化供应链”的企业。而类似京东物流这样的定位“一体化供应链”的企业,还有一个标签,即从企业物流转型为物流企业。这一转型,使得企业物流从原来的成本中心,基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溢出,转变为企业的核心资产,并且在各细分市场都拿到不错的估值。从企业物流转型到物流企业的案例,各细分市场中都有一些代表企业。除上述电商领域的京东物流,家电家居领域的海尔旗下日日顺供应链外,还有同样属于家电家居领域的美的旗下安得智联,食品冷链领域的海底捞旗下蜀海供应链、正新鸡排旗下圆规物流、绝味食品旗下绝配供应链,以及快消品领域的青岛啤酒旗下智链顺达等等。
制造业企业在过去多年的摸爬滚打中,一方面本身积累了足够多的物流资源,另一方面,由于行业属性的不同,制造业有淡旺季,如果能把资源共享出来,就会给相匹配的细分行业的整体供应链带来优化,同时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。百丽国际旗下物流公司丽迅物流总经理表示,其所处的是鞋服行业,公司采用的是重资产运营的方式,分布在全国的大部分仓库都是自己买地自建,车队也是自营;但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,也会发现,单纯做物流的业务,公司也会面临着被甲方压价、拖账期等行业性难题。从京东物流财报、日日顺供应链招股书中可以看到:截止2021年上半年,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近1200个,包含其管理的云仓在内,仓储总面积已达约2300万平米,拥有超过20万配送员,7800个配送站;截至2020年末,日日顺供应链在全国以自建及租赁的方式布局了 916 座仓库,包括 239 座 CDC、321 座 RDC 以及 356 座 TC,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三级分布式仓储网络,同时,日日顺供应链及下属子公司拥有近 14000 条干线线路。可以看到,这些深度服务制造、渠道的物流企业,累积下的海量核心资产,是一个网络的概念,根据业务不同形成仓网、干线网、配送网等。
过去,在企业内部物流是成本中心,正如绝配供应链相关负责人所说的:“企业的老板和合伙人,往往聊的是顶层设计、战略、资本,企业的高管聊的是品牌、运营、加盟、渠道;而物流谁聊呢,是高管下面的部门主管聊,物流是他们的一个功能需求。”基于这种单点效率提升下的横向规模,绝不是这些企业的核心之处。凭借主业业务规模打底,企业物流在转型物流企业过程中,很容易能做到拼横向规模的门槛;但难免会在后期陷入价格战内卷,长路漫漫,并且走得很累。企业物流走向物流企业后,开始搭平台、建生态,考虑的是如何放大自有物流网络的价值,因此观念也要经历一个从成本概念,向平台概念转型的过程。业内有人用一种形象的表述来描述这种变化:“过去,大家是单纯的甲乙方的关系,就像是红绿灯,用的是考核制的管理,现在变成导航的关系,目的是实现多方共赢。”“全渠道”“一盘货”“仓干配”等是这些企业转型战略的关键词。
可以看到,大家并不是用单一物流场景去做横向扩张,而是进行一体化供应链概念的布局。“一体化供应链”的目的,在于为满足某一类型客户的需求而提供集成供应链管理服务,从设计、管理服务、运营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管理,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。从日日顺供应链招股书中可以看到,其供应链服务细分为了消费、制造、国际行业等,其中消费供应链服务针对的是企业客户在流通环节的供应链需求,输出包含方案设计、仓储布局与管理、运输服务、末端用户配送、安装服务以及逆向物流在内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。这其中有着明显的行业属性强、服务个性化、端到端打通等特征。由这个角度来看,供应链的价值也许就在于,解决企业一体化供应链需求的同时,能够计划性地精简供需之间的环节,提高供需匹配性。这当中,物流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,一个载体。以此看来,这是一个大规模、高增速、强壁垒的市场。同时也意味着,其业务形态受主业依赖、客户群体限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。